朱明意識到,僅靠壓製和懲罰並不能根除黨爭,無法就弘光朝廷。
朱明意識到必須學朱元璋,必須從製度層麵入手,強化朝廷的監督機製和官員考覈標準,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,減少暗箱操作的空間。
於是,他著手籌備一套更為完善的官員考覈與監督體係,旨在通過政績而非黨派關係來評價官員,鼓勵官員勤勉務實,而非熱衷於黨同伐異。
朱明的這一係列動作並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,因為它們在表麵上看起來隻是對現有製度的小修小補,但實質上卻是在悄然改變著權力的運作邏輯。
他暗中指派了幾位心腹,如劉伯溫、宋濂這樣的智者,秘密製定新的官員考覈辦法和監察製度,力求做到既嚴格又公正。
在外部,朱明則表現出一副無為而治的姿態,似乎對朝中的流言蜚語並不在意,實際上卻是在等待最佳的出手時機。
他深知,真正的掌權者應如垂釣者,耐心等待魚兒上鉤,而不是急於揮杆驚擾水麵。
正當阮大鉞等人自以為計謀得逞,準備進一步擴大攻勢時,朱明突然在一次朝會上宣佈了一係列改革措施,其中就包括了全新的官員考覈與監督機製,以及對近期流言的正式調查命令。
這一係列舉措如同晴天霹靂,讓整個朝廷為之震動。
麵對朱明的果斷行動和新頒佈的改革措施,阮大鉞、楊維垣和虞廷陛三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
他們密謀的計劃非但冇有達到預期的效果,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局麵。
一時間,朝堂內外議論紛紛,原本支援他們或者中立的官員也紛紛選擇明哲保身,不敢輕易站隊。
馬士英在得知朱明的支援後,表麵上雖仍保持冷靜,心中卻暗自鬆了一口氣。
他明白,這是徹底清理門戶,鞏固都察院權威的絕佳時機。
於是,他主動請纓,協助調查組深入調查此次事件,誓要將幕後黑手繩之以法。
調查的過程並不輕鬆,各方勢力盤根錯節,許多線索看似清晰,實則背後隱藏著複雜的人際網絡。
在馬士英的推動下,調查逐漸取得突破。
阮大鉞等人暗中串聯的證據被一一揭露,包括他們如何收買馬士英身邊人、製造並傳播不實言論的全過程。
證據確鑿,阮大鉞等人再也無法狡辯,朝野上下一片嘩然。
朱明藉此契機,在早朝上公開了調查結果,對阮大鉞、楊維垣、虞廷陛等人的行為進行了嚴厲譴責,並宣佈了相應的懲罰措施。
不同於朱元璋時期的極端手段,朱明更傾向於“治病救人”,他給予幾人改過自新的機會,但同時也削減了他們在朝中的權力,以示警告。
朱明藉此機會,不僅懲處了那些試圖煽動黨爭的官員,更重要的是,他成功樹立了以國家利益為重,反對派係鬥爭的政治風氣。
他親自下旨,強調:“天下事,公而忘私,方能致遠。
朕不欲見爾等因私廢公,自相殘害,望諸臣共鑒。”